最近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有点多,手机存不下,准备搞个家用 nas 来存,经过一番对比之后准备上 freebsd,这里记录下一些重要配置。
freebsd 安装
本文使用的是 13-RELEASE。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是分区的时候选手动,分区表格式选“GPT”,文件系统格式填“freebsd-zfs”,系统会单独分一个 512KB 的 /boot
,剩下的全分给 /
。
更新系统(例如更新到 13.2):
freebsd-update upgrade -r 13.2-RELEASE
freebsd-update install
更新完系统后可以执行
pkg upgrade
来更新其它软件包。
zfs 设置
首先在 /etc/rc.conf
加上
zfs_enable="YES"
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 import 所有 pool。
不用 raid,每天快照,每周 send/recv 增量备份所有快照。
创建存储数据的 data1
和用于备份的 backup
:
zpool create data1 /dev/ada1
zpool create backup /dev/ada2
一些设置(data1 和 backup 一样):
zfs set atime=off data1
zfs set logbias=throughput data1
zfs set dnodesize=auto data1
每天快照:
zfs snapshot -r data1@`date +%Y%m%d`
-r
选项表示对该 pool 的所有 dataset 进行递归快照。
初始备份:
zfs send -R data1@20220426 | zfs recv -F -o compression=zstd-19 backup/data1
send 的选项 -R
表示递归;recv 的选项 -F
表示覆盖 backup
的内容,-o
指定使用 zstd 的最高压缩等级。注意这里的 compression
选项,如果只在创建 backup
的时候指定而初始备份的时候没有指定,则会被 data1
的选项覆盖(这里的 data1
并没有打开压缩选项,因此如果没有加 -o compression=xxx
,在初始备份之后用 zfs get compression backup
查看会发现这个选项是 off)。
如果 data1 设置了压缩选项,例如
zfs set compression=zstd-5 data1
那么直接备份即可:
zfs send -R data1@20220426 | zfs recv backup/data1
之后的每周增量备份:
zfs send -RI data1@old data1@new | zfs recv backup
-I
表示备份从 old 到 new 之间的所有快照。
nfs 设置
首先配置要共享的目录。在 /etc/exports
中添加
V4: /
/path/to/shared/data -maproot=root -network 192.168.0.1/24
所有接入的客户端都有 data
的读写权限,方便查看和上传。权限控制由防火墙来设置,需要在路由器配置可以接入的设备的 ip。如果修改了 exports 文件,需要重启或 reload mountd。注意第一行的 V4: /
表示使用 nfsv4,与下面的 vfsv4_server_enable
选项对应。
接着在 /etc/rc.conf
添加
rpcbind_enable="YES"
nfs_server_enable="YES"
nfsv4_server_enable="YES"
mountd_flags="-r"
mountd_enable="YES"
rpc_lockd_enable="YES"
rpc_statd_enable="YES"
然后启动服务:
service nfsd start
service rpcbind start
service mountd start
设置完成后,可以通过 showmount -e
来查看是否导出成功,如果不成功的话,可以查看 /var/log/messages
里面的错误提示。然后客户端就可以通过挂载 nfs 查看和上传了。mac 和 windows 都自带了 nfs 客户端,具体启用方式可以 google 搜一下。
防火墙设置
用的是 ipfw。
首先编辑 /etc/ipfw.rules
设置防火墙规则:
ipfw -q -f flush # delete all rules
cmd="ipfw -q add"
pif="em0"
iprange="192.168.0.1/24"
$cmd 00001 allow all from any to any via lo0
$cmd 00002 check-state
$cmd 00010 allow log tcp from $iprange to me 22 in via $pif setup keep-state
$cmd 00010 allow log tcp from $iprange to me 2049 in via $pif setup keep-state
$cmd 00010 allow log udp from $iprange to me 2049 in via $pif
$cmd 65534 deny all from any to any via $pif
这个文件就是一个 shell 脚本。内容还是挺容易看懂的,首先是允许本地的所有网络访问,然后允许指定 ip 段的机器通过 ssh 访问(22 端口)以及访问 nfs(2049 端口),最后的规则是除了上述流量全都拒绝。其中第二列是一个从 1~65534 的数字,表示命令的执行顺序,如果数字相同则按照配置顺序执行。
接着在 /etc/rc.conf
中添加 ipfw 的配置:
firewall_enable="YES"
firewall_logging="YES"
firewall_script="/etc/ipfw.rules"
然后启动服务:
service ipfw start
硬盘监控
可以用 smartd,不过有两份数据,就不加监控了。
最后
准备采购硬件,查了下发现内存价格目前基本是最高点,感觉用之前拆下来的笔记本硬盘先凑合一段时间也可以,然后就暂时没有然后了……
(2023.05.24)用丈母娘淘汰下来的十年前的台式机,终于把 nas 搭起来了。